總網頁瀏覽量

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

自力與他力

釋果燈/文
自力與他力,釋尊從緣起中道的立場,指出兩者乃相對的關係存在,沒有自力即沒有他力,沒有他力也一樣不能成立自力。自力與他力,似乎相反,卻又相成,沒有絕對的界限,自力中有他力,他力中有自力。只有他力,或只有自力,在現實緣起關係裡,都無法成立。
然則,自力和他力,雖不偏兩邊,中道平等,行者於修行下手處,則應以自力為主,他力為輔。正是「天助自助者,自助人恆助之」的寫照,充分說明自力的主導性,沒有自力,他力的作用是有限而不持久的,不能只靠他力。
世間的宗教,多以他力為主,甚至全面倒向他力。他力的宗教,一切以該宗教的神或外在的因素,決定個人的命運升沈。佛教則於自力他力平等中,強調自力,以修正世俗偏重外力的傾向。因此,佛教的自力性格顯得非常強烈,甚至可說是最徹底的自力宗教,因為,釋尊之自力說,把有情最珍愛不捨的自我(或我執),也給革除放下了,而自我ātman ,卻是印度宗教普遍認為是涅槃的本體呢!
在早期的阿含經裡,佛弟子們依釋尊的教法修行,最後衡量是否成就的重要觀察點之一,就是行者是否還有慢心,在做人處事上,應對進退上,是否存在高人一等、自恃凌他的傲慢,如果還有,那就是還未掌握釋尊教法的心要,即便持戒清淨,禪定功力精湛,也一樣未與出世功德相應,未脫三界。
釋尊早期教導弟子們的修行方法,如觀無常、苦、無我、無所有、無相、空等,有些弟子雖久久觀之,但因為不得要領,只得到相對應的禪定功德,後代的部派學者即依之成立死後感得色無色界的不同層次果報,於是佛教的三界二十八天就這樣完成了。
為什麼同樣接受釋尊的教導,有些弟子可證得正果,有些則落入長壽天呢?其中緣因,最主要的,還是自我的反省不夠深透全面,錯把修止的方法(心一淨性),當作修觀的方法(正確抉擇),如此,那些無常、苦、無我、無所有、無相、空等觀法,就變成只是一種修止的所緣境罷了,不能真正用來驅散無明。
不過,落入長壽天還算是好的,有些人修得一些定功,有點感應,便自以為不得了,被我慢沖昏了頭,炫耀神通,對異議者怒目詆毀;或者被未知的外在鬼神利用而不察,以神佛之代言人自居,推行一些莫名其妙的說法。這樣的發展,只是在消費自己先前持戒修定的些許功德,卻不自覺地再度深深墮入欲界底層,隨情欲而造業,誤人誤己,甚為可惜!
定力和感應,是迷人的,但若沒有正見作為指導,也可能是險惡的!以『般舟三昧經』的念佛三昧為例,行者觀想念佛,三昧成就時,佛身栩栩如生現前,行者並且可與佛隨意問答。雖然如此,這時行者可千萬別想入非非,以為佛來為我加持或授記了,應該冷靜客觀思考:如果不是自己觀想佛,怎會有佛出現;如不再觀想,那麼佛也就不見了。如此一想,行者得到一個結論:「我所念即見,心作佛,心自見,心是佛,心是怛薩阿竭(如來),心是我身,心見佛,心不自知心;心不自見心,心有想為癡,心無想是泥洹(涅槃)。」也可以說,自我如果沒有客觀反省,「心不自知心」,心就會把心所幻想的境,當作真實的,自我欺騙而不自知,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。
這有點像夢境,夢時千真萬確,不會懷疑它的真實性。觀想念佛就是要深入內心,觀察心怎樣造作境界,自我催眠,行者唯有時時緊握正見之劍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才能及時以慧劍劃破重重迷霧,霍然勘破幻境,不執內外,心境俱泯,從深沈的無明我見中清醒過來。
這是釋尊所傳的澈底自力救濟之道,這道無明的關卡如未能突破,那麼,對他力的蒙昧和由之產生的依賴感,就難免不時成為修行過程的障礙。特別是期待外力解決問題的習慣,很容易跟有心的外力鬼神感應,從而被偽裝利用,煽動行者,讓行者的修行破功。
所以,行者的修行有兩大關卡,第一是要先通過自己的心魔考驗,其次是要拒絕外魔的誘惑。這兩大關卡,不會因修行而不存在,只要是凡夫,無不被這兩大過患緊緊纏繞,而觸處成障。我們唯有透過修行,自我向上淨化時,才會發現這兩大過患,原來是如此的錯綜複雜,糾結難分,也不得不正視處理。
本文所說他力,涉及範圍很廣,凡是障礙或不障礙行者的力量都是。所以,不管修行與否,他力也一定存在。只是行者在發願修行之後,首先要釐清哪些是障礙或不障礙的他力,然後培值、累積有助自己修行的他力,綜合成自己的力量,再用來對付或內或外的障礙力量。
如何抉擇他力的障礙與否,何時為障,何時非障?是一大學問,如《金剛經》云:「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再者,禪宗也有「佛來佛斬斬,魔來魔斬」之名言,法無定法,行者必須耐心而客觀地深觀因緣,才能漸漸拿捏得宜,從而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

不過,就初學者而言,也並非全無標準,世間道德的善惡標準,是最基本的,善行非障,惡行是障,守著這個底線,也就守住人身,不致墮落惡道,才能進一步向上淨化求解脫。佛教一般最常講的他力,就是佛菩薩的護念力量,這對初學者,是很重要的信心來源,求佛菩薩協助解決問題,雖無可厚非,只是解決問題是要看情況的,救急不救窮,如果連生活瑣事都要把佛菩薩請出來主持的話,那麼,依自力承擔的修行,便瓦解無形,辜負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之恩!


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

除夕夜談

釋果燈/文

再過幾分鐘,羊年即將過去,也是猴年立即登場的時刻。依一般民俗,總要看看今年的生肖運勢,再依算命師的建議,該點燈的點燈,該安太歲的就安太歲,或者看黃曆決定作事的時間和方位。部分佛教寺院也有類似的習俗適應。不過,久學佛法者,比較會把這些視為是世界悉檀或者為人生善悉檀。

佛陀教我們趨吉避凶的究竟方法,不外乎尊重因果,謹言慎行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這才是幸福的基本盤,這個盤面一旦失守,妄想走捷徑,奇門遁甲,快速成就,那就會落入算命者的算計,隨他人所吹的音符,忘情起舞,到頭來空忙一場,甚至狼狽潦倒收場。

佛法的特色,不像民俗節慶,喜歡熱鬧,燈籠煙火,圖騰神秘,而是把過去與未來,放在現在來客觀的檢視、評估,有問題的地方,就誠心想辦法解決,無法解決時就再累積資糧,等待時節因緣成熟;有機會一展所長以利人之處,就要好好把握,時機因緣是不會等人的。如此誠心面對現實因緣,未來計畫的實踐,應不會有太大的障礙,即便不如所期,就當作是難以了知的變數的考驗,那也是一種經驗收獲,雖敗猶榮。

從佛教來說,好的因緣,當然要及時把握;壞的因緣,也要當機立斷,面對處理,不然的話,再多的宗教儀式祈禱,也會成枉然。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釋尊,為了矯正當時傳統婆羅門教以祭祀為萬能的陋習,對治性地反對一切宗教上的祈禱、祭祀、咒術、種種迷信行為。釋尊的理性和苦心,在當時的印度宗教裡,如涓涓清流,如出汙泥的蓮花,震撼了印度的傳統婆羅門教,並於百年後,快速取代之而為統一五印的孔雀王朝的國教!


總之,不從因緣的基本盤出發來考量,凡夫很容易就會掉入癡心妄想,跟無明相應無間,那不是佛陀教我們離苦得樂的正確方法,反而是背道而馳的迷信方法了。放下迷信,遠離習俗,雖然孤單,似乎無味,卻走得更踏實,更心安理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