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

印順導師《唯識學探源》簡介 / 釋果燈



印順導師的大作《唯識學探源》,是探討有關後期大乘唯識學派的思想起源。其大綱分:上編「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」、下編「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」。可見大乘唯識思想其實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所蘊釀而成,要了解大乘唯識思想的興起,必須對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唯識傾向有一認知,才能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,完整而深刻的了解唯識思想特質。

上編「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」,又分:第一章「原始佛教思想概說」、第二章「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」。第一章「原始佛教思想概說」主要介紹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:緣起。對於緣起的理則、內容和12緣起的支數,都有很詳細和獨到的分析,對於佛法的基本教義掌握,幫助很大。

第二章「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」,討論到廣義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,內容涵蓋大小乘,不僅是後期的大乘唯識學,其他大小經論也有類似的教說,對於何謂唯識,具有比較性的澄清和較寬廣扼要的認識。再次則介紹到原始佛教傾向心的特質,其及對後代唯識思想的有力啟發,是很具根源性的探索。

下編「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」,又分:第一章「部派佛教概說」、第二章「本識論探源」、第三章「種習論探源」、第四章「無境論探源」。

第一章「部派佛教概說」,主要介紹:1. 部派分裂的概況2. 部派思想的分化與趨勢。從中可了解到部派思想呈現一致的傾向:都是以現實的存在作思想的出發點;從間斷的推論到相續的,從顯現的到潛在的,從粗顯的到微細的,從差別的到統一的,或者從無常的到常住的,從無我的到有我的。他們都是在相續的、潛在的、微細的、統一的、或常住的、有我的理論上,建立前後不即不離,不斷不常而不違反諸行無常的理論。他們提的意見,都與唯識學的本識、種子有關。

第二章「本識論探源」,討論的主題有:犢子系、說一切有系、分別說系、大眾系等的本識思想。所謂本識,是探討到六識之外的潛意識,也就是表意識的根源和生命的原質。這裡,部派佛教發展出微細的第七識,這個突破,成為後來大乘唯識學阿賴耶識的源頭和重要依據。

第三章「種習論探源」,討論的項目有:微細潛在的煩惱、業力的存在、有漏種子、無漏種子等。種子和習,是大乘唯識學派的重要理論,這課題早在部派佛教就已進行細膩的理論建構,各部派對於潛在微細的業,應如何明確肯定其存在和作用,各有不同的學說和依據,而這都成為後代大乘唯識學派種子說的內容。
  
第四章「無境論探源」,綜合上述潛細的本識和業種子,形成大乘唯識學的阿賴耶種子識的學說依據。業種子依本識而保存,業種屬性為心,當業種現行為所緣境界時,所緣境即是能緣的心,唯識無境的理論於是成立,只是凡夫不知,以所緣境為心外之客觀實在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