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為何要皈依三寶?  釋果燈 / 文



所謂皈依,是歸向佛、法、僧三寶、藉三寶功德力的攝護,止息生死苦輪,遠離一切怖畏,解脫一切憂悲苦惱。

一般凡夫都靠金銀財寶保障物質生活,依世俗財利安身立命。然這種皈依世間名利的方法,並不究竟,不能真正解脫眾苦,只有皈依佛教三寶,依緣起三法印,八支聖道,才得徹底解決生命問題,趣向大無礙、大自在。

凡夫在生死不已的輪迴中推移,流轉升沉於苦海中,亟需三寶為舟航,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。但凡夫無知,不知真正的皈依,有的知道求皈依,卻誤信邪師外道,甚或迷戀世間的財寶、權位、眷屬、生命等,殊不知財寶逢到大水大火,遇到盜賊惡王,或不肖兒女,財富隨即轉眼成空;而權位再高終久會失落的。再者,有生必有死,眷屬、生命亦皆不足恃。因此,這一切都不是生命的究竟皈依處,只有依靠佛法僧三寶,才能得到生命的昇華和安穩。

佛教的皈依,是依於深切的信心,確信三寶確為真正的皈依處,能依之而得種種功德,立願做一名佛弟子,信受奉行,懇求三寶的威德加持攝受,將一己的身心歸屬於三寶,從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。所以,佛教徒的第一具備的條件就是皈依三寶。

佛陀於涅槃前教誡弟子: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異依止」。這明示除了三寶外力的加持,弟子們更應依仗自力,依正法修學,依自己的佛性,開發自己的生命價值,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義和最終目的。

三寶如冥冥黑夜中的燈燭,如滔滔苦海裡的舟航,如燄燄火宅中的甘霖,千生難遇,萬劫難逢,所以,皈依三寶所得的功德之大,可以說在人生中所得利益總加起來,也不及皈依三寶的功德之一。簡言之,皈依三寶的利益,不但罪滅河沙,福增無量,如靈丹妙藥,療除百病,獲世間的尊敬,護法龍天一切善神皆來保護。

《舊雜譬喻》裡記載一則因皈依而超生的故事:從前佛陀至忉利天為母說法的時候,有一天人壽命垂盡,預知壽終之後,當下生拘夷那竭國,於母豬腹中作子。當時天人愁憂無計可施,所幸有另一天人告訴他求救於佛陀。天人聽後,即刻往佛所稽禮。佛告天人:「欲脫豬身,應當皈依三寶。」如是三日,天人依佛陀的指教,朝暮皈依。七日後天人壽命已盡,由於皈依的因緣,如願轉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。
 
皈依的功德其大無比,佛弟子皈依後,應藉三寶的威德加持,淨化身心,堅定信仰,感召善因好緣,把過去的貪心化為喜捨,瞋恨轉為慈悲,懶惰懈怠變為勇猛精進,消極悲觀化為積極樂觀,並進求受在家五戒、八關齋戒等,以提昇自己的信仰層次,重新認識自我寶貴的清淨本性,找回生命的價值,植下趣向菩提的因緣,才不負佛恩,不負今世人身。


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

印順導師《唯識學探源》簡介 / 釋果燈



印順導師的大作《唯識學探源》,是探討有關後期大乘唯識學派的思想起源。其大綱分:上編「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」、下編「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」。可見大乘唯識思想其實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所蘊釀而成,要了解大乘唯識思想的興起,必須對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唯識傾向有一認知,才能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,完整而深刻的了解唯識思想特質。

上編「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」,又分:第一章「原始佛教思想概說」、第二章「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」。第一章「原始佛教思想概說」主要介紹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:緣起。對於緣起的理則、內容和12緣起的支數,都有很詳細和獨到的分析,對於佛法的基本教義掌握,幫助很大。

第二章「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識思想」,討論到廣義唯識思想的幾個觀念,內容涵蓋大小乘,不僅是後期的大乘唯識學,其他大小經論也有類似的教說,對於何謂唯識,具有比較性的澄清和較寬廣扼要的認識。再次則介紹到原始佛教傾向心的特質,其及對後代唯識思想的有力啟發,是很具根源性的探索。

下編「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」,又分:第一章「部派佛教概說」、第二章「本識論探源」、第三章「種習論探源」、第四章「無境論探源」。

第一章「部派佛教概說」,主要介紹:1. 部派分裂的概況2. 部派思想的分化與趨勢。從中可了解到部派思想呈現一致的傾向:都是以現實的存在作思想的出發點;從間斷的推論到相續的,從顯現的到潛在的,從粗顯的到微細的,從差別的到統一的,或者從無常的到常住的,從無我的到有我的。他們都是在相續的、潛在的、微細的、統一的、或常住的、有我的理論上,建立前後不即不離,不斷不常而不違反諸行無常的理論。他們提的意見,都與唯識學的本識、種子有關。

第二章「本識論探源」,討論的主題有:犢子系、說一切有系、分別說系、大眾系等的本識思想。所謂本識,是探討到六識之外的潛意識,也就是表意識的根源和生命的原質。這裡,部派佛教發展出微細的第七識,這個突破,成為後來大乘唯識學阿賴耶識的源頭和重要依據。

第三章「種習論探源」,討論的項目有:微細潛在的煩惱、業力的存在、有漏種子、無漏種子等。種子和習,是大乘唯識學派的重要理論,這課題早在部派佛教就已進行細膩的理論建構,各部派對於潛在微細的業,應如何明確肯定其存在和作用,各有不同的學說和依據,而這都成為後代大乘唯識學派種子說的內容。
  
第四章「無境論探源」,綜合上述潛細的本識和業種子,形成大乘唯識學的阿賴耶種子識的學說依據。業種子依本識而保存,業種屬性為心,當業種現行為所緣境界時,所緣境即是能緣的心,唯識無境的理論於是成立,只是凡夫不知,以所緣境為心外之客觀實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