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

釋尊說法的三種方式:差別說、圓融說、絕待說

釋果燈 /

佛法的修學大綱,不外戒定慧三學。定慧,亦名止觀。早期阿含佛典中雖傾向止觀差別說,但也時也有止觀「圓融說」的情況,例如八正道的第八項「正定」,決不能看成單純的禪定,而是定慧一體或平等的表現方式

釋尊說法的方式,除了上述的差別說」、「圓融說」,從差別說「圓融說」的兩者矛盾性,可推理出無有絕對性的第三種絕待說例如:雙非語的「不一不異」,或「」,即是「絕待說」的表達方式,而且雙非語或「」,也都見於阿含佛典。

如是,釋尊說法的方式,可歸納為:差別說」、「圓融說」、「絕待說。這三種方式沒有一定的順序,彼此關係三而一,一而三,相待相成,可因材施教,彈性應用一種,或二種,或三種方式。

舉個例子,作為印度佛教史上繼承傳統聲聞佛法,以及開啟大乘佛教新里程的龍樹菩薩,其『中論』說: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其中,第一句「眾因緣生法」,傾向分析眾因緣的差別說」;第二句「我說即是空」,明顯為絕待說」;第三句「亦為是假名」,意思是說空和假名無礙,即是「圓融說」;第四句「亦是中道義」,中道旨在不落兩邊,說明依緣起有而說空,緣起和空都不可執,這句傾向於絕待說」。所以,『中論』此頌四句,就依序應用了差別說」、「絕待說」「圓融說」、「絕待說」。

龍樹是論師型的,其『中論』裡反復辯證法義,也就淋漓盡致地把釋尊說法的三種方式,加以分析綜合一番,這對學人了解法義,避免片面解讀,建構佛法體系,提供絕佳的指引。

再舉一例,對於初學者,一般以差別說」為宜,例如:「去惡行善」,「離生死苦得涅槃樂」,取捨分明,易於遵循,是標準的「差別說」。初學者如未自「差別說」著手修行,漸次銷融習氣,累積福慧資糧,而直接從勝義的「絕待說」下手,很容易把勝義諦空誤解為形而上的存在,如龍樹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信戒無基,憶想取一空,是為邪空!」不但修不成正果,更差的還可能淪為魔子魔孫呢!

據印順導師於『中觀今論』所述,太虛大師曾說:普陀山從前有一田雞和尚,極用功禪觀,而每天必吃田雞。別人責他不該殺生,他即答以:我一跏趺坐,即一切都空。田雞和尚的觀念,可簡化為:殺生即空」,或「色即是空」的句型,這是「圓融說」。所以,看來初學者也不宜自「圓融說」下手。

話說回來,『心經』雖說:「色即是空」,又馬上補一句「空即是色」,意思是說:空不離緣起法,善惡苦樂,六道生死皆差別,不因性空而泯除。所以,那田雞和尚以為有『心經』的「色即是空」當靠山,殊不知同為『心經』的「空即是色」句,就可讓他當下無語凝噎。

雖說初學者宜從「差別說」入門,但「為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,學人若只知差別說」,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三,不知不覺間陷入以少為足,久之則成偏見,甚為可惜!嚴重者甚至藐視「圓融說」或「絕待說」等其他廣大教說,不能體會釋尊和歷來古德的慈悲善巧,苦心循循善誘,淪為謗法者,則更令人慨歎!

最後,再就這三種方式,以人身難得為例,綜合說明如下:

一、差別說:人不是天、畜牲、餓鬼、阿修羅、地獄等眾生。人有其他五道眾生沒有的三種特勝:「憶念勝」、「梵行勝」、「堅忍勝」。所以人身難得要珍惜把握。

、圓融說:人是天、畜牲、餓鬼、阿修羅、地獄等眾生。佛於六道眾生統稱為「有情」,有情只要好好地開發善行以對治惡行,皆有可能成佛,故應互相尊重,不應自恃凌他。

三、絕待說:人身不是永遠的福報,天、畜牲、餓鬼、阿修羅、地獄等眾生也非永恒不變,不勤修戒定慧,則六道都有分。

上例說明,淺顯易懂,聰明的佛弟子,自能感受這三種說法方式的重要性,必須有機的統合思考和應用,若缺了其中一,立即顯得晦澀,法義不明,無法建立完整的正見。

再者,此例對佛弟子雖明白易解,如不從理論的角度加以分析,佛法要在歷史上久住,成為廟堂之學,或者度化那些重視理性思辨的世間人,就會顯得不足而自言自語了。所以,法義的事理難易,也要練習中道,不應偏廢,互相凌奪。
 
總之,釋尊說法的三種方式,猶如三根束蘆,雖各有所長,然而互相依住,誰也不能獨存,這正是學人銷融偏見的最佳觀門,也是釋尊用以建立般若慧的不二善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