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

印順導師著《佛在人間》課程大綱

本課程以印順法師著《佛在人間》為教科書,本書蒐集了14篇文章,其共同之處,在於強調佛法的人間性格,探索人間的特勝,進而善用之,淨化之,臻於至真至善至美。

本課程之大綱,依各篇之主題,簡介如下:

1. 佛在人間:介紹釋尊的生平、佛之所以為佛的身命。出家是在人間磨練以成就自我,所以更平易近人,接近人間,而不是離開人群。不過,大乘佛教興起之後,佛漸被天化,雖然滿足了信仰者的崇敬需求,但也因之與人間脫節。
2. 人間佛教緒言:討論人間佛教的展開,應符契理契機、適應時代機宜的原則。再者,佛教的三寶觀,也必須以人間眼光去抉擇。
 
3. 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
:佛法是適應眾生根機而安立的,故有四悉檀之宗旨,甚至由之分出五乘、三乘及大乘不共法之差別。
4. 人性:佛法雖平等普度一切眾生,但是眾生中以人為主,故應了解人的特性去學佛,不宜泯除六道眾生之差別。進而,從人性的淨化和提升,圓滿成就,即是佛性。

5. 人間佛教要略
:可分四點論之。一、論題核心:從人發心學菩薩,由學菩薩行而成佛。二、理論原則:主要有三點:1. 法與律的合。2. 緣起與空的統一。3. 自利與利他的合一。三、時代傾向:又分三項:1. 青年時代。2. 處世時代。3. 集體時代。四、修持心要:以信、智、悲三字為中心。

6. 從人到成佛之路
:其重點歸納如下:1. 學佛即向佛學習;2. 唯人為能學佛。3. 學佛所不可少的信解。4. 從十善菩薩學起。
7. 佛法與人類和平:內容論及和平的意義,造成不和平的心因和事緣。相對而言,世間和平以外在事緣為重,心地和平則以內在的因緣為主。是以,究竟的和平應內因外事並重,才能表裡統一協調。

8. 佛法是救世之仁
:本文探討佛教為何能度世間之苦,特別著重分析世間苦的緣因,緣因如能明確,才可能針對問題加以對治。世間之苦,大致有兩大類:1.人間相互引起的憂苦:2. 身心變化所引起的憂苦。

9. 佛教的財富觀
:本篇旨在討論在家人應怎樣取得財富,應怎樣處理等問題。獲得財富之因緣,首先是從布施福業而來,在求財的工具上,不能用非法的方式取得。在財富的處理上,有兩大原則:1. 奢儉適中;2. 蓄用兼顧,把收入作四分支配,如:資用、積畜、經營、作福等。最後論及財富屬於誰,則從三方面討論:1. 宿因則共,現緣或別。2. 攝取則別,受用或共。3. 保藏不定屬於自己;受用不再屬於自己;施諸悲敬才真屬於自己。
10. 佛教的知識觀一般文化界人士,對於知識,從東方到西方,從古至今,有著好壞千差萬別的看法。可見知識本身有其問題。佛教的知識觀,認為知識的缺點主要有四:片面性、相對性、名義性、錯亂性。然而,也認為知識有其長處:1. 以分別事成利生事;2. 以分別識成深信解;3. 以分別識成無分別智。由此可見,知識本身有好有壞,問題是我們對它運用如何!尤其近代知識文明發展以來,知識的發展有兩種偏向:1. 精神知識趕不上物質知識;2. 道德趕不上知識。

11. 佛教的戰鬥觀
:和樂共存,不論是否有其絕對性、可能性,它永遠是人類的共欲。同樣的,不論鬥爭是否罪惡,是否可完全消除,它也永遠是世間的實相。佛法雖主張和樂共存的仁政,但為維護正義與自由,戰鬥並不一定是可咒詛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12. 一般道德與佛化道德:世界各宗教、文化、時代,都有他的道德。佛教的道德是在一般共通的基礎上,更有他獨到的般若特質。所以,學佛是從一般的道德實踐起,進步到最圓滿的道德生活的完成。本文的討論重點依序如下:1. 道德與不道德;2. 最一般的道德與道德律;3. 道德的變與不變;4. 道德的三增上。5. 佛化的道德在般若;6. 學佛即是道德的實踐。
13. 佛教與教育:佛教是宗教,但與一般神教不同的是,著重修學,所以尅實的說,佛教是一種教育。佛所教的內容,是主要的是戒定慧三學。若從廣義來說,一切微妙善語,皆是佛說,皆攝於佛的教育範圍內,所以有所謂的五明說:聲明、因明、醫方明、工巧明、內明等。這五明,以內明為重心,藉由實踐教育的方法,成就覺化的完人教育。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14. 發揚佛法以鼓鑄世界性之新文化:本篇的討論重點有三:1. 佛法與世界性2. 佛教的世界性原理3. 佛教的世界性事例。佛法是從無限時空中的一切眾生去觀察,超越了自我執著,而沒有任何局限性的立場,所以,佛法始終是自由的,世界性的,甚至是法界性的。佛法的世界性(法界性)原理,可從以下二點來說明:1. 從事事差別解了法從緣生而深入平等空性。2. 從念念分別解了意言無實而深入心光明性。至於佛教的世界性事例,則分別從語文、解行、制度等層面,一一闡明和應用。


*上課地點:台北市北投區秀山路69號  覺風學苑